首页 资讯 正文

海南周刊丨东方墩头村:港水环墩仓廪实

体育正文 108 0

海南周刊丨东方墩头村:港水环墩仓廪实

海南周刊丨东方墩头村:港水环墩仓廪实

■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(jìzhě) 黄婷

近日,在文昌—定安边界,一块崭新的智慧界桩正式落成。这块(zhèkuài)采用轻量化复合材料制成的界桩看似普通,实则内嵌“智慧芯(xīn)”——北斗定位设备、倾角传感器、防拆传感器、太阳能供电系统(gōngdiànxìtǒng)和实时摄像头,让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手机或(huò)电脑随时监控界桩状态。

界桩(jièzhuāng)是(shì)标定行政区域界线的(de)法定标志物之一,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。从植树为界,到百斤石碑,再到轻量化复合材料,千百年来,小小界桩的形态变化,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动缩影。

在定安边界(biānjiè),智慧界桩和传统界桩“同框”。受访者提供

界桩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,甲骨文中的“封”字由树木、土堆等象形元素组成,反映出商周时期人们通过植树(zhíshù)标记疆界的传统,而(ér)这又与分封制度直接相关。《周礼·地官·封人》记载:“封人(官职名)掌设王之社(shè)壝,为畿(jī)封而树之。”这段话的大意是(shì),封人负责王室的祭祀场所,同时要在王畿的四周聚土植树为界。

相关(xiāngguān)考古成果表明,除了植树为界,我国早期的界桩多为天然石块或木桩,上面刻有简单(jiǎndān)的文字或符号,俗称“立石为界”“立木为界”。和现在一样(yīyàng),古代界桩的首要功能也是行政区域管理。在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田头村的大岭古道上,一块(yīkuài)刻有“长泰同安县交界碑”字样的老界桩静静伫立着。该界桩埋设于清光绪十八年(1892年),至今已有133年历史(lìshǐ),落款处刻有当时两县(liǎngxiàn)地方长官的签名(qiānmíng)。

19世纪末期,我国开始出现用水泥(shuǐní)制作的界桩。界桩的功能也从行政区域管理,扩展至水利管理、铁路管理等。2015年,一块已埋设(máishè)一百多年的铁路界桩在河北唐山火车站附近被发现。这块界桩为(wèi)方柱形水泥制品,出土时根部部分腐朽,桩上(shàng)的文字“PMR京奉路”清晰可见。据考证,这块界桩属清末遗物,它见证了(le)唐山作为(zuòwéi)中国铁路发源地之一的历史,是一件珍贵的铁路文物。

河北唐山发现(fāxiàn)的清末铁路界桩。资料图

海南(hǎinán)全省现有1900多块界桩(jièzhuāng),其中包括位于县级界线(jièxiàn)、乡级界线上(shàng)的界桩。文昌市民政局原副局长张世斯自20世纪90年代起参与界桩管护工作。他介绍,按照国家有关规范和标准(biāozhǔn),我省(wǒshěng)的传统界桩普遍采用浅色花岗岩、大理石等坚硬石料凿制成型,大部分重量达100多斤。这些界桩分为双面型界桩(用于指示(zhǐshì)一条行政区域(xíngzhèngqūyù)界线某一段的实地位置)和三面型界桩(用于指示三条行政区域界线交会点的位置)。界桩的碑体自上而下书写:行政区域名称、界桩简码、批准机关、立桩时间(shíjiān),以及宣传标语“保护界桩 人人有责”,字体为鲜艳的红色。

据介绍,在没有GPS和北斗定位系统的(de)年代,要找到石质界桩,全靠纸质地图和界管员(guǎnyuán)的记忆。海南岛中西部地区群山绵延,不少界桩位于偏远山区,安装100多斤(duōjīn)的界桩,经常(jīngcháng)只能由工作人员肩挑手抬。“有时候五六个壮劳力轮番上阵,花几天时间才能(cáinéng)把界桩抬上山。”张世斯回忆道。

对一些位置偏远的界(jiè)桩进行巡护(xúnhù)管理,也存在不小的难度。以一处三面型界桩为例,它位于保亭、乐东、三亚3个市县交界处的保文岭上,四周丛林密布,无路可通。“我们进山巡护,单程就要走3个多小时(xiǎoshí),得边(débiān)走边拿着砍刀开路,遇到陡坡甚至要手脚并用爬过去(guòqù)。”三亚市界管员张进英说。

除了管理难题,界桩(jièzhuāng)还面临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的风险。海南台风、暴雨天气较多,易导致山体滑坡,界桩被掩埋的事并不少见。个别地区也(yě)曾出现界桩被挪移甚至损毁的情况。“有一次(yīcì)台风过境后,保文岭上的界桩被泥土(nítǔ)掩埋,我们不得不重新安装(chóngxīnānzhuāng),光是搬运新界桩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。”张进英说。

由于长期经受风吹雨淋(fēngchuīyǔlín),界桩上的文字容易(róngyì)褪色,每隔几年就需要(yào)重新描红。“每次去给山区的界桩描红,我都要带足干粮(gānliáng)和水,一些界桩藏在深山老林里,还得找当地村民带路,以免迷路。”张进英表示,山路难走,必须时刻提防蛇虫,吸血的蚂蝗更是防不胜防。

工作人员给一块界桩描红(miáohóng)。受访者提供

即便困难重重,界桩巡检(xúnjiǎn)、描红(miáohóng)等工作一直在有序推进,界管员们的脚步从未停下。

2020年,我省率先启动界线界桩管理信息化项目,运用数字化手段(shǒuduàn)为边界管理注入新(xīn)活力。2025年,省民政厅已在全省(quánshěng)试点安装70块智慧界桩,让工作人员可以随时随地“看”界桩、每时每刻都有“数”,构建全天候(quántiānhòu)智能化监管体系。

“智慧界桩(jièzhuāng)是采用轻量化复合材料制成的(de),虽然(suīrán)只有20公斤重,却坚固耐腐蚀。”近日,负责(fùzé)安装智慧界桩的工作人员何志贵(hézhìguì)和同事董明育一人扛着界桩、一人拿着太阳能板和工具,来到现场,安装位于乐东、三亚交界处的一块界桩。完成安装后,何志贵开始调试系统,通过打开手机(shǒujī)上的“智慧界桩”APP,该界桩的状态、周边环境一目了然。

传统界桩巡检需要(xūyào)工作人员(gōngzuòrényuán)跋山涉水,而智慧界桩的(de)管理则实现了“云端化”。“现在24小时监控,再也(zàiyě)不用担心界桩被破坏却无人知晓了。”何志贵介绍,智慧界桩的核心在于它的“智慧芯”——内置北斗/GPS双模(shuāngmó)定位、倾角(qīngjiǎo)传感器、实时摄像头和4G通信模块。一旦界桩被移动、遮挡,或出现倾斜,系统会立即向管理平台发送警报。

智慧界桩(jièzhuāng)不仅为(wèi)工作人员带来便利(biànlì),也为广大市民游客提供信息服务。每块智慧界桩上都贴着一个二维码,用手机(shǒujī)扫一扫,就会显示该界桩的经纬度、管辖范围等,还可以了解该界桩周边的旅游景点、美食、地名故事及界桩保护知识。“过去老百姓看不懂界桩,现在扫码就能了解边界法规,游客则可以扫码获取旅游服务信息。”何志贵(hézhìguì)说。

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用手机扫了位于昌江、白沙交界处一块界桩上的二维码,随即(suíjí)看到了霸王岭、保梅岭(bǎoméilǐng)自然保护区、陨石坑等(děng)旅游景点的信息,也可看到关于五色(wǔsè)粽、椰子船、白斩乳羊等当地特色美食的介绍。

昌江边界一块立于一九九八年的界桩。受访者提供(tígōng)

智慧界桩并非要(yào)完全取代传统界桩,而是与之互补。据了解,我省在试点安装70块智慧界桩的同时,也(yě)保留了部分历史较久(jiàojiǔ)的石质界桩,形成“传统+科技”的双重保障。“老界桩是历史的见证,智慧界桩是未来的方向。”海南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(chù)有关负责人(fùzérén)表示,两者结合,既尊重传统,又拥抱创新。

从先秦的植树为界到如今的智慧界桩,我国边界管理的演进历程,既是(shì)一部技术发展史,也是一部社会治理史。在(zài)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,边界管理将在创新(chuàngxīn)中迎来更多可能。

海南周刊丨东方墩头村:港水环墩仓廪实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